第22章 姿态 (第1页)

作者:我追逐晨光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李晴先一步来省城,只是为向北的到来先铺好路。

她除了向北购买物资的那一百万资金,手里头并没有多少资金可以动用。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向北的钱暂时都砸进了锡山县的运输行业里面。

天青投资目前来看就是个空架子,向北短期内也没有投入运营的打算。

李晴主要操作的还是一家名为晴海贸易的公司。

说的不好听点,这家公司的性质和向北在锡山县玩的路子差不多,只是注册了公司看起来相对正规一些。

虽然公司的本质是提篮子,但晴海贸易的打法却是很多正规军都没有的。

不仅配备了专门的业务车辆,还配备了专门的送货车辆。

在很多正儿八经的经销商那里,业务员还在靠两条腿和各种班车火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来开拓市场的时候,向北的这种打法显然是降维打击。

经销商业务跑不到的地方向北来跑,经销商货送不到的地方向北来送。

人员招聘也很简单,男性,三十岁以内,有驾照,能吃苦耐劳,能按照向北的思路跟客户沟通。

向北的玩法说白了,和Fd公司的老板一样,没指望靠轮胎挣多少钱。

但每年以亿为单位的贸易额,可以从中抽取出大量的现金流。

这些钱虽然不是向北的,但只要向北能够随意动用支配,就能够产生惊人的利益。

随着人员的到齐,很快晴海贸易的名字在经销商圈子里面打响。

因为晴海贸易的主要目标客户,基本上都是很多经销商覆盖不到或者说不愿意花费那么大的代价去覆盖的地方。

这些经销商见有人为他们的品牌开疆拓土,自然乐见其成。

支撑Fd公司一年数亿营收的十大客户,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后面Fd公司意识到这样下去会被大客户绑架,才开始有意识的自己去开中小型的客户群体。

向北早就明白在大客户身上是挣不到多少钱的道理,才会早早的把目标放到下沉市场。

就以向北在锡山县和ty公司的合作模式来说,向北又要价格,又要账款,还要工厂给的各种隐性福利。

唯一给ty公司带来的,就是销售数据好看些,工厂任务压力小一些,除此之外全是副作用。

晴海贸易的打法,也主动避开了当地的一些大客户的下属渠道,转而去扶持那些被孤立的小客户。

这种打法一开始的效果可能不是特别明显,但随着晴海贸易培养的这些客户慢慢崛起,晴海贸易的营收将会以爆式的度增长。

因为没有工厂的任务压力,晴海贸易去经销商仓库提货的时候,只会挑选一些热销的产品。

在向北的各种花式打法下,很多被Fd公司压着喘不过气的经销商,纷纷主动上门寻求合作。

晴海贸易第一个月的业绩只有3oo万,可能还比不上Fd公司手里一个地区大客户一个月的销量。

但从第二个月开始,这个数据就开始爆式的增长,达到了5oo万的数据。

但很快就遇到了瓶颈,原因也很简单,晴海贸易快把这些经销商掏空了。

受限于产能,很多热销产品被晴海贸易大规模的抢购之后,仓库里因为工厂任务的关系,已经堆满了不怎么好卖的产品。

这个时候这些经销商就是猪脑子,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不对劲。

可惜的是,这些公司的负责人都是请来的人,每个月的销售数据和拿到手的钱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至于仓库的积压库存有多少,公司因此而产生的损失会达到多少,那都是以后的事情。

这跟Fd公司把省城最大的客户陈卫国砍掉是一个道理,对方靠着位置优势,每次一到货,就把所有的热销产品全部拿走。

导致合作的几年下来,Fd公司堆积了大量的滞销产品,而他们的热销产品却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

看似各取所需的生意,到最后负责人、业务员、客户都达到了目的,只有一无所知的老板承担了一切损失。

究其原因,还是职业经理人制度和死板的任务机制造成的祸端。

但向北的晴海贸易打法更加激进,覆盖面也更为宽广。

陈卫国当初也就一年五千万的体量,趁着Fd公司没对他动手的那几年,赚取到了翻身的原始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