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这个导演要谢罪+笔趣阁 > 第107章 不当人 没得抄

第107章 不当人 没得抄 (第2页)

作者:丘拉皮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毕竟是现代的模块化工艺,让火炮多少有些玩具积木的既视感,何况这批火炮刚下生产线,新得不带半分烟火气。

炮营战士们把阵地构筑得十分齐整,泥土被推到炮身前方,构成一道半弧形、半米高的土质胸墙。

炮弹箱子摞成一道矮墙,位于火炮的侧后方,零散的三箱炮弹已经打开,摆在胸墙外侧便于拿取。

陈一鸣摇了摇头,对沙教授和杨晓光说道,“太规矩了,二位也知道,那段时间我军攻坚火力贫弱,坚果炮兵非常骄狂,搞这么整齐可不符合坚果大兵的习性。

火炮可以摆得整齐些,这样取景的时候更加美观,不过阵地细节就不需要这么统一了。”

他蹲下来详细打量箱子里的炮弹,杨晓光介绍道,“只有这几个开了的箱子里有炮弹,其他都是空箱子,是我们拿来充数的。

带过来的都是空包弹,兵工所的专家确认,开炮时的硝烟和声响,与实弹区别不大。”

陈一鸣在心里默算了一下,“数量不够,至少要保证1o以上的齐射,赶紧派人去兵工所采购,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个倍。”

一行人边走边看,逆时针绕了一圈,来到凹地的西南开口处。

遮蔽炮阵地的土丘延伸到这里来到最低点,与周边的低矮树丛和荒草合为一体。

杨晓光把厂里的两台老59车壳子拖了过来,正脸做了一番修饰冒充m26潘兴。

侧脸当然不能露,否则标准性的五对轮立马穿帮,沙教授据此对这一段的掩护阵地做了一番特别设计。

开口处堆土垒出一个2米高的双层支撑点,上层安放无后坐力炮和瞭望台,下层是机枪巢和射击垛口。

有了中间的庞然大物,两台“潘兴”

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停放在阵地两侧,45度角炮口斜指,露出宽大的正脸。

段一宁、刘东君和保罗三人组已经在实地模拟,此时正在土丘的边缘试验初见炮阵地的视觉效果。

陈一鸣快步走过去,现老段趴在土丘的反斜面,小刘在他身侧,保罗蹲在老段的正后方,双手一上一下比划出取景框,越过老段的肩膀看向不远处的炮阵地。

保罗见到陈一鸣过来,叽里咕噜地说了一大段话。

祥瑞翻译道,“陈,土丘的高度比沙盘演示的要低很多,在隐蔽通过的前提下,主观视角很难覆盖全部火炮。

现在的跟镜不够跳跃,我觉得要更加锋利,或者把机位抬到最高囊括全景,或者把机位拉到最低凸显反差。”

桑老爷子也加入到匍匐取景的行列中,经过窜高伏地的一阵折腾后,他也同意保罗的意见。

“小陈,我们之前的拍摄方案确实有问题,过于平庸,对不住面前这18门火炮的大阵仗。”

陈一鸣听过之后不置可否,两个摄影师的建议更多的是出于画面效果的考虑,他应该听,却又不能全听。

这一段潜行通过坚果火炮阵地的戏份,在整部电影里主要起到两个作用。

其一是对电影前半段炮火封锁区的解释,正是因为敌人的火力无比凶猛,才不得不从上游绕道。

因此作为前段的呼应,放列的火炮一定要够多,炮火齐鸣的声势一定要够大。

其二是作为一幕关键侧写,与油挑子一同构成整部电影的背景色,那就是半岛战争中坚果一方压倒性的地空火力优势。

想要凸显出这两个作用,这场戏就不能用过往战争片的常规拍法,必须另辟蹊径。

关于战争片如何表现火炮,已经有很多经典作品做了示范。

比如《大决战》打锦州,航拍长镜头让上千门火炮一览无余。

或者《遥远的桥》,

这两种拍法,充分体现了大就是好、多就是美的粗犷美学,与战争之神的性格相得益彰。

前一种重点刻画火炮齐鸣,后一种重点刻画爆炸效果,在陈一鸣印象里,已经是战争片中表现火炮的极致。

可惜的是,这两种《1951》全都借鉴不得。

陈一鸣不能为了画面效果枉顾战争规律,段刘二人是潜越敌境,视角天然受限。

在敌人重兵环伺的情况下,大模大样地居高临下观察,是嫌暴露得不够快吗?

他把前世看过的战争片一部一部地过筛子,始终没能找到合适的镜头可供效仿。

保罗和桑平在土丘上爬上爬下,忙活半天一回头,现陈一鸣呆愣在原地一动不动,都很奇怪。

祥瑞跑到陈一鸣身前一声大喊,“一鸣,别呆了,都等你拿主意呢!”

陈一鸣被吓了一跳,醒过神儿来之后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自顾自地喃喃道,“这回还真是没得抄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