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探班 流星 (第2页)

作者:丘拉皮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之名前来,就为了见一见蓦然窜起的“名导”

陈一鸣。

不过今天来的“嘉宾”

比较特别,既不是演员也不是幕后,而是刘东君的父母。

刘爸说过要全力支持“陈导的献礼片”

,行动上也毫不含糊,刘东君春节过后离家,独自在外3个多月,刘爸真就做到了不闻不问。

陈一鸣几次给他打电话,邀请他来探班,都被刘爸推脱了。

直到行将杀青,陈一鸣通知刘爸前来接娃,他才带着“思儿成疾”

的刘妈

今天的拍摄安排在晚上,于是陈一鸣大度地放刘东君去与父母团聚。

刘爸选择高风亮节到底,对陈一鸣表示,既然明天就回家了,今天就还是让刘东君按照剧组的节奏来,他和娃他妈在旁边看看热闹就行。

在驻地食堂吃过中饭,大家一起上了大巴车,前往最后一场戏的外景地。

关于这场“烟花戏”

的拍摄,剧组内部也经历过一番激烈的争论。

如果严格按照李玉成的战役介绍来拍,信号弹雨应该生在天色尚未全黑的傍晚时分。

这样编排符合战史,但是观赏性大大失色,谁家会把烟火大会放在白天举行呢?

抛开真实战史完全架空成为必然选择,这个时候就涉及到在哪里放烟花的问题了。

按照剧情逻辑走,应该是在天马山的山脊阵地上,我方从山顶往山下打,敌人从山下往山顶打,双方的照明弹在天马山上空汇聚。

然而实地试验的结果表明,十几二十照明弹不足以达成“照亮天际”

的效果,至少比陈一鸣记忆里《1917》的教堂一幕差之甚远。

至于天马山守军“光”

过河撤退到589高地的Bug,就只能忽略不计了,反正电影已经结束,最起码观众在影院里是反应不过来的。

这也是大部分“特效流”

电影的常规操作,为了追求效果呈现和视觉刺激,刻意忽视甚至有意制造剧情逻辑硬伤。

毕竟电影是买票入场的,主创的

陈一鸣倒是并不在意偶尔出现的小Bug,但他不认可这个方案的原因,还是不够“燃”

,他终究还是对《1917》里教堂大火的场面情有独钟。

最终方案还是按照陈一鸣的建议,既然野外没有建筑物可烧,那就放火烧山!

不上航弹了,直接上凝固汽油弹。

真实的半岛战争中,凝固汽油弹是坚果空军的一大利器,3年战争期间共扔下4万余吨,是二战轰炸小日子的两倍。

翻开战史,坚果军攻坚不利时,召唤空军投掷凝固汽油弹一直是惯用伎俩。

尽管天马山战役只有联合军投掷重磅航弹的记载,然而《1951》“纯属虚构”

,换成凝固汽油弹自无不可。

故事设定上,守军在金副指的指挥下,利用团长的一波山炮急袭,果断动反冲锋击退敌军,回到坑道之后,他们沿着木小林来的方向走反斜面撤退。

离开坑道出口不久,坚果空军投下数颗凝固汽油弹,把天马山山顶地表阵地炸成了一片火海。

石磊看着火焰冲天的山头跟战士们开玩笑说,“敌人放烟花给咱们送行。”

扮演一排长的杨佐学抽出仅存的一支信号枪,一口气打光了剩下的信号弹,美其名曰,“放烟花怎能没有窜天猴,我来给坚果佬再填个乐子。”

没想到的是,坚果军挨了一轮炮火急袭已如惊弓之鸟,看到天上的信号弹,立刻按照预定方案射更多的信号弹,以混淆我方的信号指示。

更令人意外的,是始终关注天马山的589高地守军,看到信号弹之后知道撤退成功,也打出信号弹表示回应。

以暗淡的星空为背景,下面是蒸腾的火焰山,半空中则是向三股向火焰顶端汇聚的七彩“流星”

出于种种考量,陈一鸣把《1951》拍成了一部朴素、克制、乃至压抑的电影。

只有我方战士的牺牲,没有敌军付出的对价。

只有如影随形的炮弹与轰炸,没有畅快淋漓的杀敌与胜利。

但是在电影的最后,陈一鸣没有一路“丧”

到底,而是给出了一个浪漫至极的结尾。

萨导在《1917》里用一座燃烧的教堂,来暗示西方社会的信仰崩塌,陈一鸣则用流星飞越火焰,来象征东方华国的生存哲学。

薪火相继,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