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玩家 包装 (第2页)

作者:丘拉皮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大概就只有真人出演的avg游戏可以满足要求了,只演出不战斗,核心玩法只限于做选择题。

李唯一为自己的天才设想大为得意,决定回去之后就把这个想法讲给群友听。

陈一鸣如果知道,肯定要给李唯一点上一个大大的赞。

因为前世这种游戏还真的出现了,而且大火特火,就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游戏类别。

不仅游戏公司大赚一笔,连里面出镜的十八线演员都被一举带飞到二线,立地飞升了属于是。

用游戏造星,还是可以批量复制的,令娱乐圈的一众经纪公司大跌眼镜。

同样一场戏,波拉克这个业内专家,解读的角度就与李唯一这个玩家截然不同。

如果说589高地的段落只是让他微有所感,那么当散兵毛豆谢幕之后,波拉克已经可以提前做出最终定论。

这是一部战地公路片,主角们一路前行,一路相逢,一路告别,一路遗忘,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世界,也被世界所改变。

阅片无数的他由此做出预判,接下来主角们还会遭遇新的道中同伴,遭遇新的生存危机,直到完成剧本预设的最高任务。

他同样为大荧幕上段一宁的精湛表演所触动,但是他不能不对这个演员表示遗憾,因为他注定不是真主角,必将为了同行少年的蜕变而燃烧殆尽。

波拉克对这部电影的导演,那个年轻的陈,越来越感兴趣了。

战地+公路,这个公路电影的子类型,本身并不算新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间战期,就有不列颠电影《维尔兰的小黄》,讲述一匹马在贯穿一战的作战经历,被认为是最早的战地公路片。

二战结束后的1952年,大毛导演布热津斯基的《顿涅茨河》,讲述一个士兵坐船归乡的旅程,被誉为战地公路片的最高杰作,一举摘得当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

公路片的核心,其实是满足人的好奇心,从本质上来说,主人公自己就是摄影师,由他引导着观众体会感受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视角单一是公路片的固有缺陷,导演能够深入挖掘的对象,只有主人公自己,其他的道中人物,只能留下一个个侧影,而人物之间的羁绊,也只限于浅尝辄止。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战地公路片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很快就失去了导演的宠爱。

想拍公路片,全球各地数不尽的风情和美景,还可以加入永远不会过时的爱情元素,没必要把精力消耗在战场上。

想拍战争片,宏大叙事有史诗级别的全景战役呈现,私人叙事有极端环境下的人性挣扎,视角更多元,人物塑造更全面,公路题材不上不下地卡在中间,属实尴尬。

如今时隔多年,一个华国导演拿出一部全新概念的战地公路片,把这个失落的题材与一镜到底结合到了一起。

谈不上复兴与抢救,因为《1951》依旧没有摆脱公路电影的固有缺陷,但是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包装”

过之后,确实给波拉克带来了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视角单一?那就索性单一到极致,用一镜到底的方式把视角完全固定在主角周边,强硬地放大化呈现主角的每一个转变。

道中人联系薄弱?那就索性把他们与主角的羁绊推到极致,分别即为永诀,离开就是死亡。

经过两个极致的转换,战地+公路反倒成了自带优势,在战场这个极端环境,道中人不管何时何地因何死去,都不会让观众感觉到突兀。

之前两个段落的结局,处理方法各异,但核心逻辑一致。

不论是远程目睹敌机轰炸589高地的视觉呈现,还是散兵牺牲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听觉呈现,都是通过主角二人的表演,以一种“不在眼前死亡”

的方式,反向刻画道中人的死亡。

波拉克想到这里,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在笔记本上草草记录了一句话。

“通过把长镜头与情感蒙太奇的结合,拓展了主观视角的时空局限,天才的创意。”

波拉克对后续的剧情有了更多的兴趣,截至目前,在情感蒙太奇中挑大梁的,还是演技更成熟的

他很期待,《1951》的导演会如何安排接下来的情节。

如果在参谋牺牲之后才开始表现主角的成长,剧本结构上就是双人接力的模式,这样的处理无疑是粗糙而低级的。

此时波拉克的内心,有一种莫名的信心,认定那位年轻的导演不会让他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