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首映 入会 (第2页)

作者:丘拉皮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陈一鸣得此便利,跟梁伟辉、沈明等大腕儿混了个一面之缘,与已经落座的3位大导演,也有了握手之谊。

巡场过后,嘉宾落座,媒体和影迷入场,8点整,映礼正式开始。

坐在台下无事一身轻地当嘉宾,这体验说实话还真不赖。

映礼的流程,跟韩三刚才的巡场一样,也透着一股子层次分明的味儿。

先是总导演韩三爷致辞,导演组的其他执行导演随后登台,在韩三带领下来了一个集体九十度大躬。

话说的特别敞亮,片子能成有赖于所有演员和幕后的付出,这个躬既是对所有参与人员的感谢,也是对被剪掉戏份演员的赔罪。

接着汤、张二人领着主要演员上台,聊聊絮,气氛轻松。

再是沈明和梁伟辉率领客串的大腕儿上台,扮帅摆酷,谋杀菲林。

等到杭晓明等青年演员上去,待遇再降一档,需要表演节目了,晓明哥就把自己的戏份现场演了一遍。

十几个青年演员各演一段,眼瞅着就快9点了。

总算到了最后一个环节,起立唱国歌。

此时陈一鸣已经完全没有了看电影的兴致,他无比庆幸《1951》把映选在了戛纳,免了在国内费心费力地折腾。

电影本身拍得挺流畅,表演也不出戏,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明星脸会打断节奏。

这也是拼盘电影的先天劣势,演员都是各有戏路的,追求全明星,就必然存在演员与角色不够贴合的问题。

陈一鸣觉得韩三爷的路子没走错,这部电影的口碑可能一般,但票房应该不会差,3o块大洋,光是坐着数星星已经值回票价。

放映结束,灯光亮起,现场掌声雷动。

作为固定流程,主持人自然要到场的几个导演来评(netg)一下电影。

陈一鸣知道,这才是韩三爷邀请自己过来的主要目的。

不过这部电影确实还不错,陈一鸣吹起来并不亏心。

“这是我二十年以内不敢肖想的题材,完全不知道该怎么下手。

跨度那么大,人物那么多,剧情那么复杂,却被韩导编排得条分缕析线索分明,太见功力了。

今天过来,学到了很多东西,佩服之至。”

陈一鸣把一个后辈导演的姿态摆得十成十,把韩三爷夸得眉开眼笑。

想象一下明天媒体上的新闻标题,他就合不拢嘴。

“1o亿导演坦承自愧不如,对《建国大业》二十年内退避三舍。”

后者自然也是要路演的,而且韩三爷的手笔要比陈一鸣大得多。

《1951》只是主创人员跑跑影院,《建国大业》则是每到一地,都要办一场映礼。

据马二爷说,韩三的目标是至少达到《1951》票房的六成,绝对不能被魔影主导的献礼片压过一倍票房,否则他帝影老大的面子挂不住。

不过这些就跟陈一鸣没有关系了,他终于可以开始休假啦。

他先是回老家呆了一个礼拜,待到老妈对他的态度从嘘寒问暖开始向人憎鬼厌转化的时候,他识趣地从老家撤离重回帝都。

这回他是趁着国庆假期结束,去导演协会和电影学会办理入会手续。

马二爷已经帮他搭好了梯子,他了两天时间一一拜访了若干主席和副主席,算是走完了程序,从此以后也是有组织的人了。

导协的当值主席是陈怀开,学会的当值主席是沈明,都是前两天见过面的“熟人”

,因此流程走得十分顺利。

事情办完,陈一鸣折返魔都,接下来的任务是看房子。

陈一鸣这时候才有空盘点一下私人的小金库。

穿越过来之后,陈一鸣“继承”

了前身15万左右的存款。

他用这笔钱换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买了几套正装,又付了一年的房租,现在还剩6万块。

然后他重新开设了一个账户,把铂爵的工资卡关联到新账户上,算是重新开始。

作为公司ceo兼创作总监,陈一鸣可以领双份月薪,不过他和大壮是公司唯二的两个股东,这种公司架构显然吃分红更香,因此两人给自己开的薪水都不高。

1年多的时间,陈一鸣拿到的工资不过6o万出头,显然是不够买房的。

当然,这1年里他一直在连轴转,一切销都是从剧组或者公司走账,所以工资卡上的钱也基本没动过。

至于占收入大头的分红,很遗憾,今年春节时《魔都假日》的收入还没有全部入账,再加上公司账上的钱要优先投入到《1951》里面,结果就是分红一毛都没有。

除了公司的收入之外,陈一鸣作为两部电影的导演兼编剧,也有两份主创薪酬。

《魔都假日》的薪酬是1o万,《1951》的薪酬是3oo万,铂爵代扣税款之后合计入账2oo万不到。

现在他的全部身家就是这26o万华国币,按照当前魔都市区的平均房价,把贷款额度用足大概可以买一套13o平米以下的三室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