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这个导演要谢罪+笔趣阁 > 第179章 史诗感 小身板

第179章 史诗感 小身板 (第2页)

作者:丘拉皮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这四个项目都是港城导演担纲,那我已经可以预见,为了海外市场,他们必然要求启用更多的所谓亚洲巨星。

于是大明星导致高片酬,高片酬进一步推高制作成本,更高的成本带来更大的回本压力,水多加面面多加水,到最后结果如何,我是想象不来。”

马二爷追问道,“那你又为什么唯独看好木兰呢?因为这个项目预估的投资额最低?”

陈一鸣摇了摇头,“只要是按照大片标准制作,这4个项目的成本不会差太多,除非是挂大片羊头卖类型片狗肉,比如把木兰拍成一个爱情故事。

你想啊,同样是武侠题材,港城tvb是咋拍的,台岛洛晓闲又是咋拍的,那能是一回事么?

我之所以看好木兰,是因为它在4个项目里挥空间最大,既没有历史包袱,也没有文化壁垒。

从编剧的角度出,古装题材就像是戴着镣铐跳舞,各方面的限制特别多。

当其冲的

同样是打仗,《1951》可以把视角降格,只关注一个或几个士兵的经历,观众不仅不喊退票,还会觉得接地气有生活。

可是换到古代背景下,我只讲小人物,不提大时代,观众能不能忍?多半是不能忍的。

电影只要沾了古代的边,就背上了史诗感的包袱,这是市场给这个题材预设的期待,主创只能迎合不能违逆。

顾名思义,所谓史诗感,就是一半历史一半文学。

历史负责撑起时代的大框架,文学负责给人物赋予戏剧性、人性和现代感。

现在我们再回过来审视这4个项目,前3个项目显然各有各的问题。

武连靖的项目,历史上根本就查无此事,全程都是编剧的文学挥。

电影在时空维度上无法落地,真实性就无从谈起,那史诗感哪里来?

王玄策的故事,史诗感确实是有了,故事本身也足够传奇,它的问题是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太过遥远。

中天竺这个国家,不仅是海外观众没有概念,华国观众都知之甚少,教育成本太高,一定会影响电影叙事。

墨家矩子的故事除了有王玄策的类似弊端,还有一个影像难以呈现的问题,那个年代过于久远,存世资料少之又少。

美术设计该怎么做?景要怎么搭?我这个导演怎么给服化道提要求?光看故事梗概,以弱敌强悲天悯人,很有史诗味道,可是一到执行环节就抓瞎了,无从下手。

我始终认为,电影主创在策划之初,就要跟目标观众有一个基本认知上的共识。

主创要大概知道,观众想看什么,能接受什么,在这个故事里可以收获哪些情绪价值,哪些信息可以述而不作,哪些背景介绍可以完全省略。

前三个故事,都不满足这个要求,如果拍成三部曲,估计

如今浓缩成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叙事质量一定很差,抛开必须的战争大场面,留给人物塑造的时间少之又少,电影的品质肯定不乐观。

再看木兰的故事,就完全不一样。

木兰诗名气很大,华国人基本家喻户晓,不存在教育成本。

同时这诗又很短,描述集中于参军前和归乡后,中间的军中经历一片空白,编剧可以尽情挥。

她又是迪士尼公主阵营中的一员,出过一部全球大卖的动画片,有了这个铺垫,海外市场很容易接受木兰的真人电影。

也就是说,关于木兰这个人物,国内国外的观众具有一个基本认知,而这个认知又很平面,对于古装电影来说,这无疑是最理想的主人公。”

马二爷笑道,“一鸣,看来你很喜欢木兰啊,谈起她来逸兴横飞神采飞扬,要不然你来拍一部算了。”

陈一鸣赶紧摇手,“不行不行,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重,古装大片对我来说有点太早了。”

马二爷一脸的不以为然,“那些港城导演拍得,凭什么你就拍不得?

吴克森的《三国》,我也没看出什么名堂来,里面的人物镜头台词都不少,给我留下的印象,还不如《1951》里面几分钟戏份的无名士兵呢。”

陈一鸣苦着脸答道,“港城导演又没有历史包袱,粗制滥造的历史剧里各种魔改,舆论指责过他们一句么?

再看内地,孙旺泉和陈怀开算德高望重荣誉等身了吧,他们拍的两部秦始皇的电影,都被喷成啥了?

那还是功夫片和剧情片呢,一个搞团体操秀画面,一个专攻人性和表演,就算这样都被挑出一堆毛病和硬伤。

现在可是网络时代,舆论冲击力翻了几倍不止,我这小身板可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