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这个导演要谢罪+笔趣阁 > 第181章 当代史 小人物

第181章 当代史 小人物 (第2页)

作者:丘拉皮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而且一出征就是十二年,显然不是主动出击的战役行动,卫戍边疆的意味更浓重一些。

这样看来,木兰其实属于边地戍卒,服役12年立下很多功劳,才会在回乡之前先去京城叙功。

最后,当窗理云鬓,对镜帖黄,这又是个什么样子的妆容呢,很难想象啊。

陈一鸣把木兰辞反复捋了几遍,现让自己头痛的问题更多了。

他所追求的史诗感不仅没能具象化,反倒被自己一通分析,变得更薄弱了。

说起古装大片的史诗感,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套路或标准,不同的导演,自然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不过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大体路径总是一致的。

先要选择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大背景,主人公则是卷入其中的一个小人物,可以是史书中有记载的,也可以是完全虚构的。

这个小人物会在时代大背景之下,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成就一番不属于小人物的大成就。

然后,出于西式的人本理想,小人物要么以身为引息争止戈,要么急流勇退回归平凡,与之相对的,则是大人物们周而复始的争权夺利,把讽刺感和宿命感的余味拉满。

需要指出的是,历史古装大片其实是一个西式概念,别看华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各种电影电视剧把古代史拍了个遍,但其实并没有走出自己的路子。

雷德利-斯科特拍《天国王朝》,会把主人公设定为小铁匠。

同样,彼得-杰克逊拍《指环王》,

两个大导演都知道,有大有小,有对比有衬托,史诗感才有真实感。

舞台上如果全是大人物,观众将很难代入和共情,结果就是所有人物情感都飘在天上。

唯有小人物办大事,换个说法就是屌丝逆袭,才能让观众感觉到爽。

华国古装大片显然还没能把握住这个创作规律,或者说华国古代史官所秉持的英雄史观,让史书中的笔触聚焦于帝王将相,天生就不利于古代小人物的还原。

华国大导演们塑造古代人物,往往会倾向于更多地强调英雄的人性一面,也就是把大人物从高处拽下来,展现他贴近观众心理的史书不曾记载的另一面。

前世的《英雄》和《荆轲刺秦王》,都是这种处理方式。

《英雄》里,只有名满天下的刺客与孤家寡人的秦王,其他百姓、官员和士兵,都是背景墙上颜色不一的装饰品,浓墨重彩中的暗色和留白。

与此同时,国师又不甘心塑造脸谱化的象征符号,于是变着法子给几个人物赋予普通人的一面。

最终结果就是无处不在的拧巴,英雄并未因为少许人性变得平易近人,反倒更像是与普通人格格不入的神经病。

《荆轲刺秦王》就更加极端,诗人直接把主角秦王当成一个普通人来诠释,让李雪健顶着一脸褶子扮演一个原生家庭问题多多的缺爱孩子。

严格意义上,这已经谈不上古装大片了,而是穿着古代戏服的话剧《雷雨》。

两个大导演忘了,没有英雄的大时代,还能算是大时代吗?

而英雄之所以称其为英雄,不就是他们不随波逐流,能人所不能么?

何必专注于臆测乃至虚构英雄普通人的一面,为什么不干脆刻画一个英雄身边的普通人呢?

一张白纸才好作画,不是么?

陈一鸣对木兰的最初设想,就是塑造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平民女将军。

然而仔细分析过木兰辞之后,他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木兰只是一个戍卒,离家戍边十二年,到退伍也只是一个中下级军官,大战可能都没打几场,主业其实是巡哨站岗。

边疆卫士的人设其实也不是不能拍,不过放到古代拍的话,大概率会被观众怒喊退钱。

陈一鸣不得不绞尽脑汁,重新魔改人设,给木兰这个小人物添加一些不凡之处。

就像《指环王》里,弗罗多看似废柴,其实人家有一个好友遍三界的大冒险家爷爷,而这个爷爷,很早就看出了弗罗多的坚韧意志。

还有《天国王朝》中,导演开篇就给小铁匠安排了一个大骑士野爹,然后果断让爹领了便当,给小铁匠留下爵位和部属作为搅动风云的本钱。

这个设计不是两个导演内心有什么贵族思想或是血统论,而是单纯让故事逻辑合理,小人物想要在大时代里留下名字,本就需要奇遇和机缘。

调动观众情绪的关键,从来都不是悬崖下的武功秘籍,而是小人物主角成长变强的结果,电影由于时长限制,加这个过程也算情有可原。

于是陈一鸣一通天马行空的分析,又给自己额外制造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