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怪异 出戏 (第2页)

作者:丘拉皮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开场戏的炮击距离更远,声音是经过放大的,而南岸山顶的炮击距离更近,声音却反而是缩小的。

这种反差本来很容易被观众识别出来,但就是因为炮击若隐若现地一直没有停,观众的感觉已经大幅钝化,这才给了陈一鸣瞒天过海的机会。

如果追求声音的完全真实,等于2个小时的电影,光打炮就一个多小时,那样电影将毫无可看性,吵都吵死了。

得益于安晓峰精湛的音效技术,米图可以完全排除炮击背景音的影响,更专注地感受演员的表演,思考台词背后蕴含的信息。

米图虽然是女生,但是战争片看得并不少,而且不挑食,只要评分高口碑好,不分国别不分题材都会看。

因此她能够意识到,《1951》与以往主旋律战争电影在气质上的不同之处。

前一幕戏,打头的参谋大步流星地赶路,间隔好几秒才会问个话,问话的时候全程目视前方,完全不存在惯常的转身、扭头或侧脸等提示性的互动。

跟在后面的士兵步伐肉眼可见地松垮,一看就没怎么接受过训练,回话的时候带着迟钝,就像口吃的人尽力控制着让自己正常说话。

从构图到表演,无不透露出一个信息,这俩人完全不是一挂的,而且非常不熟。

米图当然可以预见,两个主角在后面一定会建立羁绊。

这是一种由远而近的处理方式,本身并不出奇,只是放在华国战争片里会有些怪异,反倒是在西方战争片里更为常见。

而两人的对话,同样让米图有一种怪异感,台词短小精悍,让米图很难忘记。

“西南山里边的?”

“这是北边,我打南来,怎么个南,我不晓得。”

“怎么当的兵?”

“家里养活不起,赶上县里招兵,我就来了。”

“在队上都学过啥?”

“走队列,打背包,扔手榴弹,挖沟。”

“班里教你认字了没?”

“刚会写名字。”

“任务紧急,来不及帮你写家信。”

“么的事,写了我娘也不认得,我们村里没人认字。”

“这次任务很危险,咱俩可能都回不了家,你可以怨恨我。”

“么的事,政委给过我土豆了。”

不看脸,参谋的情绪一波三折,但依旧清晰。

至于为什么不看脸,因为镜头很调皮,平铺直叙的地方给正脸,一到情绪转折的关键时刻,马上摇走到木小林那里。

就像是故意在跟观众玩儿捉迷藏,又像是给扮演参谋的段一宁创造炫技的机会,伱看我厉害吧,不靠表情只靠语气,照样把复杂的内心戏拿下。

内心细腻的米图绝对是《1951》的知己,她能够敏锐地识别出陈一鸣每一个看似随意实则故意的设计。

为什么不给段一宁正脸?

因为这个段落的戏剧任务是木小林的“亮相”

,戏眼不在参谋身上,自然不能给老段太多的表现机会。

另一方面,这段戏背身说话的场景设计,是电影整体蓝色基调的侧面体现。

这样一来,剧烈的情绪波动就不能予以突出和强调,否则岂不是自相矛盾?

用语气传递情绪,程度刚刚好。

当然,如米图般敏感的观众属于极少数,像李唯一就完全感觉不到这些东西,他最直接的感想就是,两个人走路说话的戏,看起来居然一点儿也不闷,甚至还挺舒服。

他的注意力,更多放在了两人经过的那些背景板上。

每当有武器出镜,他都会条件反射地兴奋一下。

这让他有足够的耐性,等待过河之后的战斗戏份。

李唯一算是半个军迷,刚才团长指着沙盘做的任务布置,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因此他可以很清晰地把握二人组的行程,知道过河之后进入敌占区,才是二人组真正的考验。

而真正的军人李玉成,在看到战壕行进的段落时,反倒一下子放松下来了。

护士姐姐不由得有些奇怪,电影刚开始的时候,不过几声炮响老李就那么紧绷,怎么现在炮声都连成片了,他反倒没什么反应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李玉成出戏了。

至于罪魁祸,就是沙教授苦心孤诣“复原”

出来的战壕体系。

一米宽,两米深,之字走线,防炮洞有拐弯,火力点有顶盖,工兵团的战士们在老沙的指挥下,把这段战壕简直是当艺术品在修。

修得这么精致,李玉成当然会出戏。

战线变动频繁的机动防御阶段,没有哪支部队会这样修战壕,一没人手二没必要。

这就是艺术与真实的纠葛中,陈一鸣不得不向艺术一侧妥协的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