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岳父 疯狂 (第2页)

作者:丘拉皮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克罗艾当即反驳,“不不不,陈你过分谦虚了。一年时间两部长片,而且都十分优秀,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诀窍。”

戛纳场刊的记者,专业性果然不是普通记者可比,陈一鸣的忽悠没能奏效。

想了想他答道,“谈不上诀窍,还是我刚才说的,我有足够的自知之明。

在我看来,导演可能是电影制作中入门最低上限最高的岗位,只要你能找到靠谱的帮手。

我最幸运的地方在于,结识了很多电影领域的好朋友,他们不仅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而且不会挑剔我的学科与背景,愿意陪我一次疯。

在疯的过程中,我尽力保持住了头脑的部分清醒,没有从头疯到尾,也许这就是《魔都假日》和《1951》得以顺利制作完成的原因。”

克罗艾对陈一鸣的说法很感兴趣,果断抛开采访提纲继续就此聊下去。

“陈,我从很多导演那里同样听到过类似的说法,拍电影是一种疯狂的行为,他们无比投入并享受那种在掌控与失控之间游离挣扎的快感,你对此怎么看?”

陈一鸣笑道,“我想你误会了我的意思,你所说的疯狂状态是导演们创意勃的表现,我所说的疯,就是单纯的疯。

至少我剧组里的朋友们,最早看到我的剧本和分镜稿时,都是这样评价的。

在我跟伙伴

然后我告诉他,这本薄薄的分镜稿就是电影的全部内容,他直接冲我喊道,你疯了吗?

你知道,电影是剪辑的艺术,成片与素材的最低比例,一般是1:3,很多导演会扩到1:5或1:8。

我最喜欢的华国导演江汇文,他前年的新片也来过戛纳,据我所知他的拍片比例从未低于1:1o。

而《魔都假日》的比例是1:1。3,基本上我拍摄的所有场次都放进了成片,只有细枝末节的地方或是少量穿帮镜头有删减。”

克罗艾再次被震惊,“哇哦,你是想说你会在拍摄之前事先想好成片的样子,然后严格按照自己的想象制作电影吗?

我采访过类似的导演,2oo3年金棕榈得主,泰兰导演拉玛-约安就是这种风格。”

陈一鸣微笑反驳,“当然,不是。拉玛导演剪辑比例低,是因为他经历过漫长的筹备期,几删几改留下的都是精华。

我的剪辑比例低,是因为我贫乏的阅历、粗浅的技术储备以及薄弱的掌控力,只能支撑我拍这么多东西,再多我就把握不住了。

所以制作《1951》的时候,我干脆采取一镜到底、真实时间的方式,电影里故事的时间跨度,与电影的时长完全一致。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部电影是一部不断转场的话剧,剪辑师的工作就是把不同的场景接起来。

同样的,我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同时又在我能力边界之内的元素,都放进了电影中。

从《魔都假日》的一个半小时,到《1951》的两个小时,我觉得这个进步幅度应该不算小了。”

克罗艾今天一震再震,此刻已经完全麻木了,她只是喃喃附和道,“陈,你描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过程,你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

我真不想承认这一点,请允许我继续把你视为一个谦逊无比的年轻人,毕竟我真的不想三观重启。

咱们还是聊聊《1951》吧,昨晚的映礼过后,我收集到的反馈都十分令人鼓舞,开创性的移动式一镜到底,这是我听到最多的评价。

你是怎么想到的?如果结合你去年还是一个与电影无关的上班族的事实,这个想法就更加令人惊叹。”

陈一鸣继续装萌新,“也许是因为我是彻彻底底的门外汉吧,开拍前我根本没想过长镜头拍起来有多难,让我感动的是,我的朋友们明明知道这一点,但还是选择陪着我一起疯。

《1951》的灵感来自于我打

原型则是我从一个长辈那里听来的打仗故事,他跟我描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场景,惨烈的防御战最后,他们坚守到了后方增援赶到的那一刻,虽然援军只有十几个人。

我的长辈跟其中一个17岁的少年新兵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他跟我讲了很多那个朋友的往事,以及那场战斗给他们带去的绵延一生的影响。

当时我就有了把这个故事拍出来的冲动,长辈离我太近,而长辈的老友离我不远不近,是现阶段更适合由我来呈现的对象。

于是就有了《1951》这个故事,一个17岁新兵连续两小时的夺命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