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这个导演要谢罪起点 > 第83章 不怒自威 得不偿失

第83章 不怒自威 得不偿失 (第2页)

作者:丘拉皮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老段倒是不藏私,当即回答道,“先你得有生活,然后你得沉下去,接着反复不停地练,先在心里练,心里练熟了再对着镜子练,最好有人帮你录下来。”

李明亮等一干学生听得一脸懵逼,说的都是啥玩意,拆开来每个字都明白,组合在一起完全听不懂。

有什么生活?沉下去干嘛?反复练个啥?

石磊横插一句说道,“算了算了,老段的路子你们千万别学,我学了一次差点儿没走火入魔。

知道我们团里给他的外号是什么吗?戏妖!

妖怪的妖!

这人每部戏都能整出一套不一样的演法,太个人化了,不是你们该学的东西。”

他对着学生说完之后,又看向陈一鸣,“陈导,实话实说,刚才老段那种八风不动而杀气四溢的状态,我这些天也试过,自问不大揣摩得来。

我想问一下,这是通信参谋的特例,还是贯通全片的气质?”

陈一鸣听得出石磊的潜台词,也明白张宇、张毅和毛豆肯定都很关注这个问题。

表演虽然是一种经验主义导向的技艺,但既有理论已经总结出一些模板和套路,很多非主流的边缘角色,表演起来并不一定特别困难。

演一个变态杀人犯,不需要演员真去杀个人碎个尸来体会犯人的心态。

演一个潜在同性恋,也完全不必真的找个同性朋友谈一场恋爱。

因为非主流、边缘两个定语,就意味着观众怀有更高的包容性和猎奇感,以及对目标角色更低的认知水平。

演员表演的时候,只要抓住群体的一两个特质和侧面,结合自身特点改造和放大,就可以带给观众足够的刺激,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这个定律并不是万用万灵的,也有覆盖不到的地方。

最典型的就是士兵和警察。

这是两个被国家授予了执法资格,可以合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职业,他们做的虽然是“边缘”

行为,但从内心到行动却都是“正义”

的。

在表演上,常态总是比变态更难演出彩,越是自然而然的东西,想要演得自然就越难。

陈一鸣清楚地记得,前世看《121杀人大案》,那些真人出演的刑警们,带给他怎样的震撼。

《重案六组》里的刑警和他们一比,全是警校学生,包括李成儒这个老戏骨在内。

而沙场回归的老兵,属于常态中的“究极变态”

,比刑警的塑造难度还要高。

所以初次观看84阅兵式录像的人,其观感肯定不同于看战争电影。

电影里的演员可能杀的更多更爽快,但番茄汁撒的再多,表情再面目狰狞,观众也知道那是演的。

阅兵式上的士兵衣装整洁面无表情,其周身的血光照样穿透屏幕,一直投射到观众心里。

当然士兵比警察难演只是理论上的,实操中由于战争片的视角往往要比警匪片更宏观,战争片文戏的拍摄难度反而要低于警匪片。

原因就是观众对两种题材的容忍阈值不一样。

战争片的文戏弱一点,角色刻画得模板化一些,顶多是从8分降到7分,只要武戏过关,总体依旧水准以上。

商业电影,及格万岁,何必多耗心力多花钱呢。

如今段一宁这个戏妖,用上自己的独门绝技,把老兵的杀意模仿出了七八成。

所以石磊才会急不可耐地问陈一鸣,这是角色特质,还是电影调性。

前者的话,只是陈一鸣给段一宁加戏份,给通信参谋加人设。

后者的话,则要求几个老兵角色体现出某种基于真实战场的“写实”

共性。

相当于整部电影在刘东君的成长线之外,多出一条刻画士兵特质的副线,分散在分段陪伴刘东君行程的每个老兵身上。

靠驻训、打枪之类的“行为艺术”

肯定达不到目的,需要演员自身的充分感悟、建构和呈现。

在陈一鸣凝神思考的时候,石磊和张毅、张宇和毛豆几个人反复交换眼神,数次想要开口,却还是把嘴边的话咽了下去。

今天的状况属于适逢其会,陈一鸣灵机一动,段一宁上房抽梯,两人完美联手把几个老兵架上了墙头。

说自己演不出来显得太怂,让老段收着演则是怂上加怂,大家都是同代演员,谁开得了这个口?

其实除了学生兵,操场上的几个主创都明白,段一宁的演法多少有些“画蛇添足”

,真没啥必要。

演好了,等于剧组做对一道卷外附加题,额外加1o分。

但是想要演到位,需要演员和幕后付出额外的辛苦和成本,稍有闪失就会破坏整部影片的连贯性,并拖累拍摄进度,不仅加分捞不着还要倒扣2o分。

风险大收益低,还不如让老段收一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