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3王炸 (第2页)
朱国祥说:“提学可还记得套种十三法?”
“记得,你昨日说过。”
6提学点头道。
朱国祥说道:“这三种作物,由高到矮,正是高低套种。叶子有圆有尖,也合圆尖套种。它们的播种、生长和收获期是错开的,不会抢肥,豆子还能提供肥力。等玉米收获之后,会改种一些大蒜,既可不让土闲置,又能利用大蒜来驱虫。”
6提学问道:“如此间作之法,等于只种了半亩玉米,也能亩产一石?”
“或许不到一石。”
朱国祥说。
他是按建国初期数据来推断的,中国刚建立那些年,没有良种,没有化肥,玉米平均亩产62公斤多一些,差不多就是宋代的一石。
至于几十年后嘛,亩产8oo多公斤的玉米都有。
穿越带来的种子再退化,估计也就退化到建国初的水平。
宋代北方的好田,亩产也有一两石,个别还能达到两石半。可如果换成贫瘠山,粟米、高粱就亩产不足一石了,强行种小麦甚至只产三四十斤。
更何况,眼前这块玉米,还套种了其他作物,加起来的产量非常吓人。
6提学说道:“待玉米、红薯收获之后,你送一些种子到兴元府,提学司明年会搬到兴元府办公。”
利州路的辖区范围,大概就是川北一带,以及陕西的秦岭以南区,还沾着一点点甘肃界。
其政治中心,此时已经迁到汉中,但军事中心依旧在四川广元。教育部门(提举学事司),明年也会迁到汉中。反正乱得很,几套班子互不统属,平时也不怎么交流。
6提学又问向知县:“伱的职田还剩多少?”
“不到两百亩,”
向知县抱怨道,“茶汤钱也一直没补足。”
向知县的职田满额为两顷,不属于他,属于知县这个职位。但职田早就被侵占了,甚至搞不清楚是被谁侵占的。
这种情况极为普遍,朝廷的解决办法是:一点职田都不剩的,每月补11贯茶汤钱。有职田但收入不足1o贯的,补足1o贯茶汤钱。(以上条例,只适用于选人,京朝官补得更多。且实际很难操作,经常不足茶汤钱。)
6提学才不管向知县的茶汤钱,只说道:“汝身为本县父母,当以身作则。明年拿钱出来,找朱先生买些种子,按他的法子种植玉米红薯,就种在你的职田当中。或许种子不够,就先种两三亩吧。”
“是!”
向知县对此无所谓。
6提学又说:“我的职田,先种五亩。”
“五亩可行。”
朱国祥立即答应,他还要留下种子,在大明村和上白村推广。
6提学又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这治民不可强迫,否则百姓必生疑虑。推种作物,当在官员职田先种。若能丰收,士绅必定趋之若鹜。士绅丰收,小民则纷纷效仿矣。如果不能丰收,损失者也无非几亩职田,对士绅小民并无害处。”
向知县赞叹道:“提学高见!”
听到这番言论,朱铭对6提学的评价又高了许多。此人除了偶尔不着调,施政倒是沉稳有章法,至少不会脑子一热就瞎搞。
玉米还没抽穗,没啥好看的,再打听几句,6提学就参观茶山去了。
还在白三郎的碧云亭,用灵泉之水煮茶喝——好吧,这位老兄又在游山玩水。
6提学对朱国祥说:“把玉米红薯的套种之法,还有如何播种、施肥等等关窍,皆写成文章交给我。种子我会给钱,文章我也要给润。”
“一时间,当可写完。”
朱国祥说道。
6提学又对朱铭说:“你也给我几篇文章,诗词歌赋也好,经义古文也罢。直接举荐你做太学生,恐怕难有音讯,若是有些好文章就办了。”
朱铭说:“晚生有些旧作,今便能写出来。”
6提学招呼一声:“既如此,便在此处写吧,墨纸砚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