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辰小说>这个导演要谢罪TXT > 050 正式启动 难题不少

050 正式启动 难题不少 (第2页)

作者:丘拉皮卡返回目录加入书签

《1951》时间紧任务重,陈一鸣当下能想到的办法,也只有效仿孙旺泉,花钱摇老外。

这事儿他同样交给了马云腾,联系申芃菲,走华纳兄弟的关系,在好莱坞寻找档期合适的成名摄影师。

因为《魔都假日》的改编权,华纳兄弟正求着申芃菲,应该肯帮这个忙。

摄影机与摄影师之外,还有摄影平台。

广义地说,斯坦尼康也算是摄影平台,不过陈一鸣指的摄影平台,其实是经过特种改装的各类型摄影车。

斯坦尼康说穿了就是一个由背心和减震臂组成的丐版外骨骼,再如何稳定,也无法完全消除摄影师移动导致的镜头晃动。

而移动式一镜到底,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主观镜头,看久了会导致观众晕镜头。

斯坦尼康用太多,主观镜头叠加摇晃震荡,观影体验将差到无法忍受。

因此,只有在条件完全不允许的情况下,陈一鸣才会上斯坦尼康,固定机位、轨道车、摄影车永远是选。

《1951》全程野外实景拍摄,轨道不可能从头铺到尾,这时候就要用到各式各样的改装摄影车。

等大壮从国外跑一圈回来,就要开始忙活这件事。

魔影厂的底蕴不是说说的,多达8个道具仓库分门别类地储存了上万件道具,这些仓库不仅负责道具的保管存取,还编制有对口的道具师专门从事道具制作与改装。

8个仓库中就有1个车辆仓库,陈一鸣用不到里面的车,要借用的是仓库里的改车师傅。

陈一鸣会把需要使用的摄影车都画出来,到时候大壮就可以按图索骥,租用或购置特种车辆并跟进相应的改装。

如果上述三个摄影难题都得以攻克,基本上《1951》就有了七成的可行性。

另外三成不确定性,则来自于烟火与演员。

在陈一鸣的设想中,所谓的“从头炸到尾”

只是一种观感,主要采用的并不是战争电影中常用的“固定炸点”

技术。

常规意义上的电影烟火师,干的活儿其实跟采矿行业的“炮手”

差不多。

预埋炸药,排布炸点,设置烟罐。

当然比起采矿,电影里的炸点使用的炸药要少得多,安全性更高。

尽管如此,演员跑炸点依旧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稍有失误就是受伤甚至丧命的结果。

因此,影视剧里很多爆炸镜头,制片方都会强制要求使用经验丰富的特技替身演员,就是为了避免演员受伤影响拍摄进度。

《1951》全程跟拍长镜头,搞定点爆炸简直是拿命拍电影,陈一鸣肯定不能这么干的。

电影里的爆炸戏其实是两部分,一部分是炸,一部分是烟。

炸的部分是真炸,当然不会有演员,陈一鸣决定得寸进尺,找郜叔联系部队,看能不能直接上粗管子的真家伙。

烟的部分才有演员和摄影师,这时候的爆炸才是烟火师的工作,重点也不在炸而在烟。

所以大壮的判断完全错误,《1951》的爆炸戏难度并不高,八一厂的烟火师足以胜任。

演员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第一主角比较难选。

按照陈一鸣的人设,电影的第一主角是一个刚入伍就来到半岛、没接受过多少训练的娃娃兵,年龄不过17岁。

有些类似《长津湖》里四字弟弟的角色,当然并没有棒球投手的天赋技能。

整部电影虽然讲的是第一主角的成长与蜕变,但一天时间并不足以令其脱胎换骨,所以直到电影结束,他的气质依旧缺少军人色彩,依旧与周围的战友格格不入。

他是所有演员中,唯一一个不需要参加军训的。

整部电影的人物弧光全在这个角色身上,想演出层次感很难,对演技的要求很高。

自然,这个角色的演员,也就没那么好选。

现在看半岛战争时的照片,无论官兵都是干瘦的麻杆儿,大个子大块头很少,十六七岁的就更少,因此这个演员一定不能太高。

华国三大影视学院,表演面试也许各有侧重,但无一例外都对身高有着起码的要求,身材矮小的根本过不了面试关。

三大里面难挑,野路子也难找。

华国二十出头的非科班演员里,也能挑出一些演技不错、身材达标的。

可是那些演员要么是童星出道,要么是武行出身,早就是影视圈的老油条了,再扮嫩也扮不出少年感来。

总不能刚让老古转型扮老,又把他拉回来再演一回柳逍遥。

再说了,就算是没出车祸的老古,其实也不合适。

陈一鸣需要的是木讷的少年感,类似刚长大的闰土,老古那张帅脸无论如何都演不出这种感觉的。

大壮、小美跟着陈一鸣一起讨论,三人对着电脑研究了半天,把圈子里的年轻男演员挨个儿过了一遍,还是挑不出合适的。

小美甚至提出能不能考虑一下男偶像,大壮直接就给否了,找偶像还不如他直接上呢,反正最后都是抠图。